重阳节是中国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节日,在农历九月初九,历来受到高度重视。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程鹏认为,登高赏秋和感恩老人是今天重阳节的两个重要主题。此外,还有晒秋、放风筝、吃重阳糕、喝菊花酒等活动。
重阳节的名字咋来的?
重阳节又叫登山节、重阳节、菊花节等,寓意平安、健康、长寿。
至于重阳节名称的由来,程鹏说,《易经》年,“九”的数字是阳的数字,“九九”的阳数相同,所以叫“重阳节”;它也被称为“重阳节”,因为太阳和月亮在九月相遇。
节日源头可追溯到何时?
根据程鹏的说法,现存的关于重阳节习俗的书面记录,最早见于《吕氏春秋》年《季秋纪》月,记录了古代人民在九月祭祀皇帝和祖先的活动。
据考证,重阳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季节和秋季有祭神和祭祖的仪式和习俗活动。汉代,重阳习俗进一步普及。
它是否与古代祭祀“大火”的仪式有关?
据说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祭祀“火”的仪式。
程鹏说,“火”(心宿二)是古人用来标识季节生产和季节生活的时间坐标。在古代,人们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将黄道附近的星象分为二十八组,俗称“二十八人质”。
在东方,角、角、羽、宅、心、尾、簸箕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龙形星象(黑龙七夜)。在秋天“火”退的季节,人们会举行相应的告别仪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季节有了新的认识,九月祭祀火神的仪式逐渐式微。
重阳节的内蕴有多深厚?
重阳节是一个有着深刻内涵的节日。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习俗不断丰富和发展。
程鹏解释说,“重阳节”这个名称的文字记录始于三国时期。魏晋时期,节日气氛越来越浓,有赏菊饮酒习俗的文字记载。
比如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的序中说:“我活得闲适,爱重九之名。聚英园,一边捧着糯米,一边侍奉九华空,抒发情怀。”
在唐代,重阳节被定为官方节日。此后,朝廷和百姓一起庆祝重阳节,并在节日期间举行各种活动。在宋代,重阳节更加热闹。《东京梦华录》记录了北宋重阳节的盛况。
古人如何过重阳节?
重阳可以算是人们生活中秋冬转换的地标之一,节日和习俗围绕着人们在这个季节的感受。
仰望远方是这个传统节日的一个重要习俗。程鹏说,重阳节爬山的习俗主要是由于这个时候的气候特点和古人对山的崇拜。古代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祭神祭祖、宴饮祈福长寿等民俗。
在清朝,在门窗上贴菊花枝叶是北京庆祝重阳节的习俗,“以消灾,以招财”。
重阳糕有啥讲究?
杨糕是此时的美味佳肴之一。又叫花糕、菊花糕、五色糕。它是随机产生的。程鹏说,精致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像宝塔一样,上面放两只小羊,这样才符合重阳节(羊)的意思。
有时候,人们会在重阳糕上插一面小红纸旗(而不是山茱萸),点上蜡烛。用“点灯”和“吃蛋糕”代替“爬坡”。
如今,重阳节仍然没有固定的品种
古人认为重阳节爬山插吴茱萸可以驱虫、防潮、防风。所以他把山茱萸放在他的胳膊上或放在香囊里,戴在他的头上。大部分是妇孺穿的,有些地方也有男士穿的。
菊花酒有何寓意?
在重阳节,古人有设宴祈福长寿的习俗,寄托了人们对老年人健康长寿的祝愿,而爬山放风筝等活动也反映了人们对健康长寿的祝愿。
程鹏说,现在重阳节也是老人节,被赋予了敬老的内涵。节日的传承既要遵循古老习俗的文化内核,又要符合当代价值观。
他认为,为老人举行盛宴,举行宴会祈求他们长寿,或适当地带老人到高处,欣赏菊花,喝菊花茶或菊花酒,吃重阳糕,都是继承重阳习俗的重要形式。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探购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anbigo.com/n/1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