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天气如何,在社区健身设施里,经常可以看到老人抬腿到高杠上做韧带运动,还可以绕着公园跑。其实这群人健身过程中存在很多误区。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请看专家的指导。
运动强度不宜过大
老年人运动时要考虑的问题比年轻时多。首先需要规避风险,注意安全,当然也要注意是否有效。一些老年人倾向于不顾天气和个人感受坚持锻炼。中年运动的方式、速度、强度一直保持到老年,不符合生理规律。运动量要随年龄增长,适当降低强度。喜欢拉韧带的老人,不练力量不能只拉韧带。他们可以通过健身的方式增加腿部和上肢的肌肉训练。
喜欢球类运动的老年人也要注意,有些球类运动过于激烈,容易导致心脏血管内栓子破裂或脱落,堵塞大血管,引起大面积心肌坏死和心脏骤停。所以老年人打球,要调整心态,千万不要急于求成。如果玩的时候感觉心前区有短暂的刺痛和闷痛,休息一段时间后好转,就不能再玩了。
步行是老年人首选健身方式
散步是老年人健身的首选方式,安全、简单、易于控制运动强度。平时体力活动较少的人,最好每天连续散步30分钟,或每天至少2~3次,每次快走10~15分钟,这对身心健康非常有利。脉搏最好控制在170减去年龄,或比休息时快20~40倍,即休息时心率70次/分,行走时达到90~110次/分。
步行的益处有很多:
比跑步安全。跑步时,脚落地的冲击力是体重的2~4倍,可能会拉伤肌肉和韧带。而走路产生的冲击力仅为体重的一半,能有效缓解因缺乏运动而导致的肌肉、关节僵硬、萎缩、疼痛等症状。
减缓老年人到了老年新陈代谢变慢,吃进去的脂肪不容易被氧化利用,导致脂肪堆积,肌肉松弛,肥胖。如果你能一直在户外昂首阔步,精神抖擞,就能锻炼你的肩、臂、背、腹、腿、臀等部位的肌肉,使你的脊柱保持生理功能姿势,从而延缓衰老。
增强心肺功能户外行走是一种运动状态,可以促进心脏多送血液,满足全身各器官组织因行走而消耗的氧气,锻炼心肺功能,有助于降低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
增加骨密度骨密度取决于食物的种类和运动量。在户外阳光下散步有助于骨骼沉积,增加骨密度。
户外散步缓解精神压力,被誉为天然镇静剂,能使人保持平和的心态,对减缓心率、调节血压、改善睡眠大有裨益。
改善思维状态户外行走可以激活脑细胞的兴奋性,加速反应能力,有助于增强记忆力和思维能力。
步行也要注意一些问题:
除饭后半小时内散步外,其余时间适合散步;走路速度因人而异,以自我感觉为准;老年人应以每小时3公里的速度步行1小时,上下午各一次,但不能太久。根据条件,最好选择空气清新,环境安静的地方。走路的时候,要走得轻松,精神上要平和温柔,要从容淡定,不要想任何问题;选择厚度为2 ~ 3cm、弹性软底的鞋子;对于老年人来说,拄着拐杖走路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下肢压力减轻,速度加快,步伐稳健,安全感强。
八大平衡保护身体
每种健身方法都有其特殊性和局限性。如果选择过于单一的方法,效果未必好。你应该选择各部分的平衡运动或交替运动。下面是八种平衡交替练习,老年人可以选择几种组合。
此外
脑体平衡:'s身体和精神交替活动。在保证充足睡眠和休息时间的同时,做冥想、打坐等运动,放松全身肌肉。既要进行动态肌肉活动(步行30分钟),也要进行静态肌肉活动(每天屈膝大于90度的高马步10分钟)。
动静平衡:'s跑步走路多用下肢锻炼心血管系统,主要锻炼腿部肌肉;上肢活动多的运动(打球、健身器材)也要做,让上下肢的肌肉得到均衡的锻炼。
上下平衡:'s人体大部分向前运动,所以前组肌肉韧带较优,而后组较劣。前后失衡是很多疾病的源头。向后运动,如向后走、向后鞠躬、仰泳等,可以加强下肌肉韧带。
前后平衡:大多数人的手或腿占优势,他们天生是多用途的,而相应的一边则处于劣势。左右交替活动的好处不仅可以平衡左右肢体,还可以平衡大脑左右半球的发育。
左右平衡:,的快慢交替运动如慢节奏或快节奏的舞蹈,快慢交替的行走,可以锻炼身体的各种代谢功能。
ong>冷热平衡:在外界不同的温度锻炼对于机体免疫力、心血管平滑肌的舒缩可起到任何药物都不能替代的作用。如在冬天寒风和夏天酷暑温差达30℃的锻炼都需要。既不能过分强调某一种方法的益处,又不能不重视某一种方法的局限性。年轻时没有冷水浴习惯者,到老年时的水温差应适当减小,在水温为26~28℃的泳池中游泳就很合适。立卧平衡:人体大部分采用直立运动,需要卧位或水平运动保持人体各部位承受地心引力和血液分配的均衡,减轻心脏负担,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除游泳外,爬行也是水平运动,四肢着地向前爬行,每次坚持20~30分钟效果更好。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探购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anbigo.com/n/10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