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碳账户”还应更多些

要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的碳中和攻坚战,需要完善以碳核算和碳账户为重点的绿色微观基础体系建设,将个人消费领域的碳排放交易加入碳市场,实现全生命周期的碳管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和碳排放权市场交易体系。”个人碳减排核算和碳排放权交易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近年来,“个人碳账户”逐渐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打开手机应用软件,骑车、散步、购买节能产品、不选择一次性餐具都可以折算成“减排”,在个人账户上一目了然;落地方案,如“粤碳普惠;惠特尼”、“西宁碳积分”、“武汉碳宝袋”,令人目不暇接,低碳行动转化为减碳积分,进而支持绿色消费,让人喜欢。

这些碳减排支撑体系,包括个人碳排放场景应用、数据采集与核算、积分跨境兑换等,都属于“个人碳账户”。简单直观,可以帮助普通人算好自己的“碳账”,从而提高全社会的减排意识和效率。

回顾十年,就是在这样的小细节中,全社会的节能减排能力不断增强。十年来,我国能源消费强度累计下降26.2%,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9.4亿吨,为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实现碳中和的良好开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良好的开端,但任重道远。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中国的能源消费强度仍然落后。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中后期,在一定时期内能源需求总量还会继续增加。从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到碳中和,发达国家有60到70年的过渡期,而中国只有30年左右。能源消费缺口大,能源总需求高,转型时间短,都意味着中国温室气体减排的难度和力度比发达国家大得多。

立足基本国情,打好二氧化碳峰值排放实现碳中和的攻坚战,需要加快能源消费转型,实施整体节约战略,从源头和入口形成有效的碳排放控制阀门。这个源头不仅在制造端,也在消费端。要完善以碳核算和碳账户为重点的绿色微观基础体系建设,不断拓展碳管理的广度、深度和精度,将个人消费领域的碳排放权交易加入碳市场,实现全生命周期的碳管理。

算大账,中国个人消费碳排放管理空间巨大,减碳潜力可观。从个人角度来说,电子支付一次可以换来5克碳排放,骑行一分钟可以换来1.8克碳排放。这个排放量与中国几亿吨的碳排放总量相差甚远。但“小”是相对的。中国是人口大国,任何基于14亿以上人口的消费都是巨大的。如果每个人都少用一天电,少开一天车,14亿多人“减碳”的努力会有很大的成效。今年8月,北京“绿色生活季”小程序启动仅半个月,参与人数超过1006万,减少碳排放9万多吨,相当于6万辆燃油车停止行驶半年。可见,普通消费者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力量,迫切需要加快构建将个人碳减排量纳入统计核算的绿色微观基础体系。

从长期来看,“个人碳账户”的不断完善也是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碳减排的内生动力。目前,鼓励消费者减少碳消费的通常方式是通过政府或平台补贴,让消费者获得优惠券或参与公益事业。这种方法虽然简单,但缺乏可持续的内生动力。如果消费者都有统一收集和核算标准的“个人碳账户”,消费者、制造商、金融行业和政府之间的碳数据互联互通,那么个人就可以形成绿色资产和绿色信用,进而有望参与碳汇发展。从加入“减碳”公益到参与“卖碳”业务,减碳的价值得到了提升,消费端的低碳转型势必加快,从而倒逼上游厂商加快绿色发展,从而使得供应链上的减碳环环相扣,相互促进。将个人消费领域的碳排放权交易加入碳市场,可以事半功倍。

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和受益者。没有人是旁观者或局外人,应该有更多的参与者。

003010(2022年11月02日第17版)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探购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anbigo.com/n/13532.html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养生小能手 养生小能手
上一篇 2023年04月01日 19:01
下一篇 2022年11月02日 09:31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18117199996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joyckiss@qq.com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