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机器人四大痛点尚需破解

  形形色色的机器人充满了未来感

  北京联讯科技的全套设备打通线上线下服务

  老年人正在体验搭载智慧养老照护系统的护理床

  外骨骼机器人助力腿脚不便的老人行走,手功能康复训练一体机精准引导患者恢复抓握能力,智能养老机器人可用AI语音交互缓解独居老人的孤独感……一大批充满智慧的养老机器人产品日前亮相首届北京智能康养机器人应用大赛,不仅勾勒出未来智慧养老的生动图景,也昭示了行业发展方向。正如飞速发展的人工智能行业,五花八门的养老机器人也搭载了AI大脑,试图用更全面的功能、更温馨周到的服务去解放人力、提供关怀。北京青年报记者走访多家企业发现,目前我国智能康养机器人尚处于起步阶段,包括老年人的使用习惯、企业的成本控制问题、智能化所依赖的数据基础不足等痛点亟待破解,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打通产品到家的最后一环。

  痛点一:数字鸿沟

  老年人如何跨越鸿沟养成使用习惯?

  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养老机器人产品,如何让老年人能够上手使用是关键。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附属康复医院院长吕泽平感触良多。他表示,养老机器人的交互设计是核心问题。部分智能产品基于正常人的使用逻辑来开发,未充分考虑老年群体认知功能下降的复杂性,老年人普遍存在感知觉退化,比如听力、视觉、触觉、本体感觉障碍,导致老人与设备交互困难。许多机器人操作复杂、屏幕过小、反馈机制不友好,加剧了老年人与机器人之间的“数字鸿沟”。

  用户端,老年人对智能机器人的接受度有限,思维和使用习惯需要培养。北京联讯安防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志新表示,推广中发现,部分老人基于省电习惯会关闭设备。北京海百川科技有限公司CEO孙博也坦言,在情感陪护机器人试验阶段,部分老人对冰冷设备、金属外观、复杂屏幕存在抵触情绪,或缘于害怕或缺乏信任而不敢接触。“因此我们尝试赋予机器人真人形象、触感和皮肤,提升交互真实感。”

  养老机器人也会在养老机构中使用,作为亦庄养老照料中心的“金牌护理员”,闫智翔坦言,如果新设备真的能提升交互效率,同时保证安全,护理员会主动推荐老人使用,从而逐步建立起老人的信任感。

  痛点二:需求匹配

  需求多样如何避免“闭门造车”?

  康养场景的核心是“与人打交道”。现实中,老人的生理特征、情感需求、生活习惯千差万别,这让“造什么样的机器人”“怎么让机器人有用”成为企业需要思考的关键命题。北青报记者发现,目前跨界进入养老领域的科技企业团队普遍年轻,对老人实际需求、想法、生活习惯了解不足。如何深入老人群体,精准把握需求是关键。

  吕泽平表示,现实中,老年人个体情况差异大,个性化需求繁杂,如腰疼患者与膝关节障碍者需求便大相径庭。但目前一些智慧产品功能冗余,集合了各种各样的功能,实际上老人按照自己需求、常用的可能仅需一小部分,而多种功能的叠加造成机器人体积笨重、成本高昂。“就像智能手机一样,或许其中集合了成百上千种功能,但老人常用的可能只有5种。未来或许可以开发出一些更有针对性的、更加个性化的产品。”

  作为护理员,闫智翔也有自己的观察:“养老机器人每年都在更新迭代,有些机器人技术很先进,但其实部分功能是为‘想象中的老人’设计的。以我所在的养老机构为例,入住老人大多高龄,认知、听力、行动能力等生理功能普遍下降,但是如今市面上的一些养老机器人需要老人给它发出指令才能有下一步操作,但失能失智老年人很难顺利完成这个过程。如果机器人只能等着被指令,那它的功能就只能停留在理论上。”

  痛点三:数据匮乏

  如何夯实应用场景的数据基础?

  要让养老机器人更加智慧,海量的数据是关键。北青报记者采访发现,数据问题是企业在研发阶段面临的一大难题。真实世界中应用数据的匮乏确实令企业感到掣肘。“目前全国有许多行业领先的科技企业已经能够采集到海量的数据库,串联起了整个数据生态,但对于起步阶段的康养机器人企业来说,深入养老院、社区这些具体场景中采集的数据十分有限。我们希望未来能够将一些头部企业的公共服务数据进行脱敏后开源共享,打破企业间的数据壁垒,帮助我们这些垂直赛道的企业完善软件,也有助于降低全行业的研发成本,加速技术迭代。”孙博说。

  人形机器人的数据获取方式也有其特殊性。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算法专家纪俊杰也提到,不同于大模型可以找到现成的数据库去灌输、训练,具身智能所依赖的数据主要来自机器人的运行数据以及人去操作机器人所产生的数据,目前也只能通过人员带着机器进入到特定的场景中去运行、采集数据,但目前团队进入老年人家中或者养老院等场景的机会不多。

  此外,与数据相关的安全及隐私保护问题也是不少老年人及其子女所关心的重点,需要科技企业为养老机器人加固“安全锁”。

  痛点四:价格高昂

  成本居高不下如何提高可及性?

  一位参与体验的老人告诉北青报记者,目前的养老机器人普遍比较“粗犷”,体形偏大,放在家里不仅占地方,而且功能相对单一。关键是价格昂贵,比如一些智能护理床,其实更适合养老院或者医疗机构,很难走入普通家庭。北青报记者走访发现,现场参赛的机器人中,一些机器人以及智能配件,便宜的几千元、一万出头,但大部分机器人产品价格以万计,一些科技含量更高的机器人售价高达几十万元,高昂的价格正是养老机器人走入寻常百姓家的最大挑战。

  一位团队负责人透露,从成本结构来看,当前康养机器人的硬件成本仍处于高位,例如单只机械臂成本约5万元,双机械臂配置则达10万元,若叠加防水等特殊功能,单只机械臂成本可升至50万元,全套设备成本轻松突破百万元。这一价格水平远超普通家庭的消费能力,因此短期内市场放量仍依赖机构端需求。此外,老年人需求多样,个性化、定制化生产与规模化量产也是一对矛盾,亟待破解。

  北京大艾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永涛坦言,目前许多养老机器人产品价格依然居高不下。“主要是由于许多产品仍处于研发阶段,研发成本、人员成本、材料成本都不低,尤其是想做得长远,企业不会贸然地降低自己的标准。未来若需求扩大实现量产,相信成本会很快降低。”

  文并摄/本报记者蒋若静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探购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anbigo.com/n/2049153.html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健康助手 健康助手
上一篇 2025年08月05日 10:00
下一篇 2025年08月05日 10:00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18117199996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joyckiss@qq.com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