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刚过,不远处的“黑色星期五”和“双十二”已经隐约可见。年底的购物节一个接一个,很多人买了很多东西,家里堆满了各种商品。
看着越来越“单薄”的钱包,很多人每次都信誓旦旦地说不会“在buy buy买”,但过几天还是忍不住下单,尤其是心情不好的时候,就是为了“剁手”。
不信你回头看看自己这几个月的电子账单,会发现在那些充满焦虑、迷茫、紧张等负面情绪的日子里,账户里总会多出几笔开销。疯狂购物之后,我真的感觉好了一点。为什么?
今天就来说说“花钱买幸福”背后的科学依据。
可以调节负面情绪,放松紧绷的神经。
心情不好就想买东西,这不是偶然的。相关科学研究发现,当人们情绪低落时,他们更容易通过“买买买”来缓解自己的负面情绪。
2013年,相关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实验,他们随机邀请100人观看一段描述男孩童年失去父亲的视频。后来,研究人员将这群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被告知,他们有100美元购买旅行必需品,他们可以从12件物品中选择4件放入购物车。在对照组中,研究人员只是告诉他们,他们可以从12件物品中挑选出4件对旅行最重要的物品。完成上述任务后,研究人员用情绪量表测量了两组人的悲伤程度。结果显示,实验组的悲伤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由此,研究人员得出结论,购物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的负面情绪产生积极影响。
“买买买”除了能调节情绪,还能放松紧绷的神经。著名消费心理学家亚洛(Yallow)认为,人们在购物时不需要用脑,所以很多人会在完成一项复杂工作的间隙,迅速拿出手机,打开购物软件,相当于短暂的精神逃避,可以让大脑得到休息,改善状态,以应对后续的复杂工作。这种方便及时的放松方式,相对于出门旅行需要打包,规划距离的现实,更符合现在年轻人的需求。
以上两个“剁手”的优势,也是“零售疗法”的优势。这个词最早出现在1986年《芝加哥先驱报》版的《平安夜》上。它是指人们通过购物来达到自我调节、释放压力、缓解负面情绪的自我疗愈方式。
“零售疗法”有更多的治愈效果。
除了上面提到的两个好处,“零售疗法”还有更多你不知道的治愈效果。
首先,“零售疗法”可以帮助人们适应生活的变化。
泰国的两位学者曾提出,当人们面临人生中的一些重要节点时,比如换工作、结婚、生子、毕业后找工作等,或许可以通过购物来帮助自己更快更好地适应新的生活方式。
著名心理学家基特亚罗(Kit Yarrow)在她的博文中分享了一个案例来证明这一观点:当一个女人在结束了与丈夫十多年的婚姻后,立即花了几个小时挑选了一套崭新华丽的床上用品时,她说,“这几个小时过得很有意义。这次购物就像和过去的自己说再见,我觉得自己已经准备好重新开始了。”
相关专家表示,在购物时,许多人可能会想象拥有这件物品后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人们通过想象创造精神感官体验,以此来缓解当下的压力。
另一方面,购物创造的“全新”生活也在给人们积极的心理暗示。基特亚罗(Kit Yarrow)曾提到,就像人们会通过想象自己穿上这些新衣服的样子来获得与这种着装相匹配的认同感和力量感一样,人们也可以在这种积极的自我暗示中表现得更符合自己的身份角色。
其次,“零售疗法”可以增强人对生活的掌控感。
购物可以算是一种主动的生活选择,它给人们带来的改变是完全可以预见的。通过买东西,人们可以增强对自己生活的掌控感。专栏作家彭聪在怀孕期间意外改变了她的生育计划。在那些生活节奏被打乱的日子里,她每天都迫不及待地“钻”进电商平台,通过“买买买”来发泄自己的焦虑和担忧。只有在下单母婴产品时,她才能获得“其实是在为未来做准备”的片刻安心。
在“零售疗法”的装饰下,购物似乎成了一项可以安慰和安抚人们的“运动”。但现实中,写着“确认支付”的按钮并不是虚拟关卡的中奖端,而是需要你花真金白银的按钮。相关调查发现,接受过“购物疗法”的人中,有55%的人因为花费超出预期而变得更加焦虑。在这种焦虑和自责下,他们又去疯狂购物来缓解自己的负面情绪,从而陷入恶性循环。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我们已经离不开网购,它已经成为科技带来的众多“双刃剑”之一。用好这把“剑”,需要我们的智慧和理性。(来源:数字北京科学中心)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探购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anbigo.com/n/24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