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名家谈】
在北京协和医院里,有一些默默无闻的协和人,不在重要岗位,没有高光时刻,全名都可能鲜为人知,但他们日复一日地服务着、耕耘着、奉献着,同样也是协和丰碑上不可磨灭的一部分。作为一名“资深”协和人,在这个思绪纷扬的冬日,著名妇产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协和医院原副院长郎景和提笔分享了住在他心中的那些可敬可爱、可圈可点的协和工友们——
夜宵郭师傅
当时医院实行住院医师24小时值班制度。12点吃宵夜。#039;夜间时钟是一个愉快的选择:首先,一天& amp#039;的工作完成了;两者,我们平时很少见面。当我们在食堂见面时,我们可以分享有趣的案例和故事。第三,郭师傅& amp#039;夜宵的技巧非常令人垂涎。所以,宵夜更像是聚会。
郭师傅又黑又胖。他是典型的厨师。晚饭的主食是馄饨、荷包蛋、零食和小菜。郭师傅& amp#039;s馄饨包好煮好。馅很香,皮很薄,汤很鲜。馅料放在盘子里,郭师傅用筷子在梯形的薄面团上挑。三个手指一捏,一个漂亮的馄饨就成型了。我们经常吃完一碗,还是不满足。& ampquot郭师傅,你能再给我们一些吗?& ampquot郭师傅总是乐呵呵地答应& ampquot好吧!好好吃饭,当医生!多好的医院,多好的职业!& ampquot
他经常这样告诉我们,就像我们的父母一样亲切。
煎药室的老肖
从前,谢赫有一个中药煎药室。煎药房里只有一个人在工作,那就是萧劳。去中药店拿药,带回来煎药,分装,配送都是萧劳一个人负责。煎药后,他会把药送到病人手中。#039;s床,看着病人喝完药他才会安心。然后就是瓶瓶罐罐,洗,忙。
每天早上七点半,我们刚上班,萧劳就已经熬好中药了。下午6点,我们下班了,萧劳仍然很忙。他就像一根钉子,牢牢地固定在煎药室里。他把自己的工作视为整个协和机器运转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诊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当肖老了,他的女儿接管了他的班,并继续在这个艰苦而繁忙的工作。他高兴地说。quot我们是药王的后代,注定要和中医在一起。& ampquot
萧劳是否是孙思邈的后代无从考证,但他的精神确实是药王的传承。现在东门9楼已经不是中药煎药室了,但似乎还能闻到浓浓的中药味,想起老朋友萧劳…
19楼的看门人
19楼的宿舍是我们居民的家。我在318住了几年,先后与朱江明和叶启斌住在同一房间。虽然是舍友,但是在不同的部门都很忙,很少见面,只有深夜才在一起休息。
19楼的门卫是两个老工友,一个姓诸葛,一个姓王。他们非常认真负责,可爱可亲。他们一般都是晚上和白天两班倒,也很辛苦。
最难的是,晚上接到急诊科或病房的电话后,他们需要去各个房间,叫醒值班医生。他们总是轻轻地走到门口,轻轻地推开门,用昏暗的手电筒找到我们,然后轻轻地呼唤& ampquot郎医生,请到急诊室来。quot。他们没有。#039;直到我们完全醒来才回去。有时候,我们一个晚上要看十几个急诊,门卫要去三楼一次次叫我们。他从不急躁,总是很温和。
门卫都是普通工人,家里困难多。老王& amp#039;s的老婆精神不太好,儿子智障。有时候我们会买一些食物和衣服来表示一点安慰。
挂号导引员老王
谢赫的老门诊和住院部在老楼的西门。一楼是门诊挂号窗口,地方不大,挂号队伍一般都要去回廊和& ampquot圆山& ampquot外面。我们的产科病房在楼上的挂号窗口。每天早上7点。#039;时钟,老王的声音,报名指南,陪伴我们开始新的一天。王身体健康。我不& amp#039;我不记得他休假或缺席。
老王是地道的北京人,北京口音。虽然他个子不高,但声音很大,能走很远。何& amp#039;来自哪里
来不用扩音器,觉得太吵闹。每天早上,他都会重复地宣讲那一套患者须知,但从来不厌烦。他会告诉患者怎么排队、怎么挂号,不要加塞儿、不要争抢拥挤,身体不适或者年纪大的患者,可以找他帮忙。他还会介绍,楼下一层是急诊室,出现发烧、肚子疼等紧急情况,请下楼就诊。他也会提醒,内科和外科都在一层,诊室不同,别走错了。妇产科在南面,先生送太太看病只能到门口,里面“男宾止步”。五官科门诊在楼下,挂号后需要下楼就诊。协和的楼梯很坚固,只是有点滑,要当心。他还说,林巧稚大夫的办公室在三层,一辈子都是自己上下楼梯(他什么都知道)。老王态度和蔼,解释清楚,从不敷衍。虽然挂号的患者很多,但是秩序井然,几乎没有什么嘈杂吵闹,只听见老王铿锵有力的声音。老王把导诊工作干得风生水起、趣味盎然,我甚至都想跟着他当几天挂号导引员。有患者说,协和的挂号员老先生都这么有精气神儿,你就知道这里的医生护士该有多棒!
协和的医师很辛苦,协和的医师很快乐。我们有非常美味的夜宵食堂,非常负责的门卫师傅,非常周到的后勤保障。在这里,什么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我们只需一心一意地上好班,泡在病房里即可。虽然在不同的岗位上,但协和医师与协和工友们身上都有共同的协和元素、协和精神。正如协和这座医学殿堂,需要璀璨的琉璃,需要翘角的飞檐,也需要默默的青砖绿瓦。栉风沐雨,携手共进。
(作者:郎景和)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探购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anbigo.com/n/28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