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茯苓粳米粥可以治疗痛风吗 中医治疗痛风如何辨证论治

痛风的突然发作会让人难以忍受,影响我们的工作、生活和休息。中医如何判断痛风,如何辨证治疗?让& amp#039;让我们找出答案。

痛风是由嘌呤代谢障碍和/或尿酸排泄障碍引起的一组异质性疾病,可分为中医的瘫痪和肢体瘫痪。中医认为,痛风可分为外因和内因:正气不足,病因不精,卫生不实,邪风、寒湿、湿热侵袭人体四肢、经络、肌肉、骨骼、关节、经络,气血不通,疼痛不佳。

1.风寒、湿热侵袭人体。

原因大多是患者生活在潮湿、下雨、出汗、气候骤变、寒热交错之中,导致风、寒、湿侵入人体,注入肌肉、筋骨、关节、经络,气血运行不畅,产生疼痛;或风热邪湿,致风、湿、热邪;或阳虚或阴虚内热,外邪复发,易热,或感风寒湿邪,久不愈,郁热,可导致风寒、湿热之邪阻滞肌肉、骨骼、关节、经络。

2.先天不足,正气不足

先天不足或年老体弱,正气不足,外感虚损,风、寒、湿热侵袭筋骨关节,邪气缠绵,气血凝滞,经络麻痹。

3.痰瘀交结,经络瘫痪。

久而久之,或治疗不当,可耗气血,伤阴液,气虚血瘀,积痰,痰瘀互结,经络麻痹,关节肿胀,僵直畸形,屈伸不利。

中医要辨证治疗痛风,具体解释如下。

痛风辨证要点是辨证分型、虚实辨证。这种疾病的主要原因是湿热和邪恶。一是外感邪气,如生活起居不慎,外感风寒,膏霜味浓,内蕴湿热等都可诱发;二是痰瘀互结,湿热聚痰,痰凝影响气血运行,气滞血瘀;湿热痰瘀是有形之邪,往往粘在一处。所以一定要掌握辨证的不同特点,才能知道谁主谁次,并据此注意用药。如果血瘀,局部皮肤发紫,夜间疼痛剧烈;痰浊,局部皮肤颜色不变,但肿胀;潮湿和高温也会引起肿胀,但局部有烧灼感等。这种病的特点是虚和实。虚证多为气血两虚证,严重者为肝肾两虚证。气虚证表现为乏力、面色苍白、食欲不振、大便稀稀、气短、自汗、舌淡、脉弱。血虚证表现为面色苍白、头晕、心悸、多梦、失眠、爪甲浅、游走痛、舌淡、脉细。肝肾亏虚者常出现头晕、心悸、腰痛、耳鸣、舌淡(阴虚火旺,舌红)、脉弱等症状。本病早期以实证为主,中晚期以虚证为主。

(1)下焦湿热证

综合征:下肢膝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突然疼痛。刚开始的时候,疼痛的特点是白天轻,夜晚重。疼痛剧烈到无法在地上行走,行走极其困难。疼痛常徘徊,局部红肿灼热,舌红,苔黄腻,脉滑。湿为阴邪,多在下肢;加之湿热,黏腻缠绵,流无常,故痛点常不固定,局部红肿灼热;湿热是一种有形的邪恶,阻止隧道通过,血液循环,剧烈疼痛,严重限制活动。(2)瘀血阻络证:手足关节剧烈疼痛,如针刀切割,甚至摸不到手,夜重昼轻,局部皮肤暗沉,或舌苔瘀滞、瘀血、脉涩。分析:湿热长期禁锢,使气血不能相通,任其为瘀血。血瘀加上湿热痰浊,隧道堵塞更厉害,所以疼痛剧烈,甚至活动严重受限,如刀割、针刺。局部肤色暗沉,舌有瘀斑,夜间疼痛也是血瘀的特征。(3)痰热劫风证:突然疼痛,手足关节肿痛,夜间甚至白天胸闷痰多,舌苔黏腻,脉弦滑,恶风自汗。分析:例痰、热、瘀久治不愈,外感复发,新邪致宿邪,突然发作疼痛。胸闷、痰多、苔黏、脉滑等。是痰多热盛的象征。风和自汗是风邪袭表的见证。(4)气血两虚证3360:倦怠乏力,气短自汗,便溏,痰多或饭后腹胀,面色苍白,甲角浅,头晕心悸,舌质淡,苔根黄腻,脉细。分析:例痛风反复发作且久而久之气血两虚,见以上脾肺气虚和肝血不足。脾主运化,功能不好,就会含湿化痰,食后腹胀,甚至胸闷气短。舌根主下焦,苔黄腻,为下焦湿热之象。针对中医上面提到的痛风症状,除了医嘱,五种粥也可以帮助痛风患者缓解痛风。防风薏米粥防风10克,薏米30克,煮至薏米熟,每日1剂。功能:清热祛风。适用于湿热阻滞型痛风。土茯苓30克,粳米粥50克,先将土茯苓煎成药液,再加入粳米煮粥,每日一剂。功能:清热解毒,利湿通络。山药薤白粥含生山药100克、洋葱10克、粳米50克、半夏30克、黄芪30克、糖适量,每日一剂。大米洗净,加入切好的山药,半夏洗净,煮沸,加糖食用。功能:益气杨桐,化痰除痹。适用于脾虚痰浊、气虚痰阻的痛风。赤小豆50克,薏米粥50克,每日一剂。功能:补脾胃,利尿祛湿。桃子粥

还需要注意的是,痛风患者要注意低嘌呤食物,控制蛋白质和盐的含量。

桃仁15g,粳米150g。桃仁捣烂成泥,加水打成汁,去渣,再加入粳米煮粥,每日一剂。功能:活血化瘀,通络止痛。适用于治疗血瘀、痰浊、痛风。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探购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anbigo.com/n/29655.html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养生小能手 养生小能手
上一篇 2023年04月01日 19:01
下一篇 2023年01月06日 06:08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18117199996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joyckiss@qq.com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