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炎热的夏天,出汗是一种正常现象,但有些人出汗少,有些人出汗多。那么出汗多是什么原因呢?我们来看看下面专家对汗水与健康关系的分析。
出汗多的原因
人体出汗与气温等环境条件关系大
现代保健医学将人体出汗分为不明显出汗和有效出汗。当温度低于20摄氏度时,休息的人会出汗,但这种汗很小,人体感觉不到,所以叫无汗。当人体处于活动状态或温度高于25摄氏度时,非明显出汗的比例并不大。人体为了散热,会通过排出和蒸发汗液来散热,很容易感觉到,所以称为有效汗。因此,出汗是调节体温、保持体温稳定的重要功能。需要注意的是,健康人的出汗与风、湿度、气压等气象因素密切相关。除了温度和活动。气温高、湿度低时,人体最容易大量出汗;反之,风速低,湿度和气压高,即使温度高,人体也会出汗不畅。在这样的情况下,人更容易中暑。
汗与健康存在着很大的联系
能不能出汗预示着病是否康复
比如有的人偶尔会觉得冷,喝完姜汤总是卧床,盖被子。一旦出汗,他们的病就基本治愈了。这是因为感冒的人汗腺被寒冷堵塞,无法通过出汗散热,导致体温升高;喝汤盖被子后,汗腺因热而松弛,从而排汗,散发体热,降低体温。真可谓“发汗治病”。
一般来说,炎热的夏天出汗多一点是正常的,但是如果出汗太多,对身体不好。出汗过多会减少人体血液循环的流量,使循环变慢,减少人体散热,导致体温升高。大量出汗还会导致人体失盐,缺钠导致细胞热痉挛。因此,在夏季,人们应该及时补充液体和适当的盐。
中国传统医学书《内经》也列举了很多通过“发汗”来诊断疾病的例子。比如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出汗少,但排尿多;肝胀(即肝硬化)患者的汗液呈黄色,略带腥味;老年人半身出汗可能是中风的先兆;体质较弱的人,睡觉时容易盗汗;高烧出汗后,常导致体温下降、四肢发冷等症状。
出汗是排泄和调节体温的生理功能。但如果出汗的方式、汗液的量、颜色、气味发生变化,则可作为某些疾病的前兆,应引起注意。以下是从中医角度对一些常见出汗现象的解释:
出汗的种类
1、自汗
人们由于天气闷热,服用止汗药和其他刺激因素而经常出汗,称为“自汗”。自汗多因肺气虚弱、卫阳弱、津液外泄所致,故常伴有乏力、倦怠、气短、畏寒等阳虚症状。多见于佝偻病患儿和甲亢患者。
2、盗汗
睡着就出汗,醒来就不出汗了。盗汗多因阴虚导致阳亢,阴不控阳,津液出汗,故常伴有五心烦热、失眠、口干咽燥等症状。常见于肺结核浸润患者。
3、战汗
也就是全身发抖后出汗,这是发烧和性病过程中善恶斗争的一种表现。比如出汗后退烧,脉搏平静,身体凉爽,说明邪气走了,元气恢复了,这是好现象。如果出汗后四肢冰凉,坐立不安,说明你所向披靡,正气减弱,这是危急情况。出汗常见于各种传染病的早中期。
4、绝汗
指病情危重,正气虚弱,多汗,气短
出汗仅限于头部。大多为上焦邪热或中焦湿热瘀阻所致,多见于阳明热证和湿热证。如果它发生在一场严重的疾病之后,或者如果老年人从头部和前额喘气和出汗,它大多是缺乏。例如,在一场重病结束时,前额突然冒出大量的汗水,这是一种危机,在这种危机中,阴不足不能伴随阳,阴和液随气而流。然而,当孩子们睡觉时,他们经常会在头上出汗。如果没有其他症状,它们就不是疾病症状。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探购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anbigo.com/n/6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