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影响北京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十年来,北京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普及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为人民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坚持中小学生营养宣传干预,在全国率先颁布实施《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成人吸烟率从2014年的23.40%下降到2021年的19.90%,饮用水和公共场所监测持续进行。全市户籍居民平均预期寿命提高到82.47岁.通过持续努力,十年来本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工作成效显著,人民群众的健康获得感越来越强。
16个区全部成为市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
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于建平表示,通过多项措施,本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能力正在不断提升。比如,大力开展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不断完善政府主导、政策倡导、多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的慢性病防控机制。截至2018年底,本市16个区全部成为市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提前完成《北京市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目标。
通过积极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全市各区开展了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运动,实现了全覆盖;从吃动平衡到“三减三健”(减盐、减油、减糖、健康体重、健康骨骼、健康口腔)专项行动,行动内容更加丰富;结合主题日,开展各种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的宣传活动,受众更加广泛。
该市坚持开展中小学生营养宣传和干预。2014年启动“营”在北京校园平衡膳食校园健康促进活动,迄今已覆盖全市中小学,参与人数超过233万人,有效改善了北京市中小学生营养健康状况。
控烟方面,自2015年6月1日,我市在全国率先颁布实施《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以来,公共场所吸烟现象明显下降,成人吸烟率从2014年的23.40%下降到2021年的19.90%,提前实现2030年健康中国目标;中小学生吸烟率从2013年的4.25%下降到2019年的1.20%;医院、餐馆、酒吧等室内公共场所二手烟暴露率明显下降;人群戒烟成功率和尝试戒烟率都有明显提高。
建立20多个健康危害监测系统。
通过多点努力,全市全面开展健康影响因素监测和干预工作。于建平介绍,北京持续开展饮用水和公共场所监测,覆盖全市所有街道、乡镇、六大类1200余处公共场所,灵敏获取饮用水和室内空气质量数据。建立了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监测网络,每年对谷物、蔬菜、肉类、婴幼儿配方奶粉等27种食品进行监测,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深化了对学校健康影响因素的监测和干预。与十年前相比,学生法定传染病和重点传染病发病率下降了60%,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从57.30%下降到56.10%,不安全场所游泳率从7.49%下降到1.90%。
医疗机构放射诊疗设备初次检查合格率连年上升,稳定达到95%以上;放射性本底监测和食品中放射性监测建立本市应急辐射监测基线数据库,构筑本市辐射安全屏障。此外,该市还开展了监测
十年来,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民健康,在科学监测、精准施策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健康北京人——全民健康促进十年行动规划(2009-2018)》、《“健康北京2030”规划纲要》。全市户籍居民平均预期寿命从2012年的81.35岁提高到2021年的82.47岁;主要慢性病过早死亡率从2012年的11.62%下降到2021年的10.46%,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20年,全市户籍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36.40%,比2012年的24.70%上升47.00%,明显高于2021年全国25.40%的平均水平,居全国首位,北京市居民健康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探购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anbigo.com/n/7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