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市卫健委召开“一切为了人民健康——我们的十年”系列中医药发展专题媒体沟通会,通报十年来本市中医药发展效果。北京青年报记者从会上获悉,目前,全市二级及以上公立中医医疗机构41家,每千常住人口中医床位1.17张,中医医生1.004人,均远超全国平均水平。全市拥有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32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54个,国家中医重点专科133个,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13个,居全国首位。
每千名常住人口拥有中医床位1.17张。
十年来,我市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医药综合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中医药社会贡献显著增强,文化传承发扬光大,对外交流成果丰硕,中医药工作取得长足发展。
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二级巡视员罗增刚介绍,本市中医药服务可及性不断提升。全市二级及以上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增至41家,每千常住人口中医床位1.17张,中医执业医师1.004人,远超全国平均水平。全市三级中医医疗机构全部设立康复科,妇幼保健机构全部设立中医临床科室,24家综合医院成为“全国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
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持续增强。全市拥有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32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54个,国家中医重点专科133个,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13个,居全国首位。协作区域专科48个,市级中医专科诊疗中心37个,重点专科287个,专科网络1 X N联合体16个,协作区域专科48个。
优质中药资源下沉到基层成效显著。全市建立了5个区级中医医联体和100个中医健康文化体验馆,持续开展健康村(社区)、健康养老工程、名老中医身边工程、预防疾病健康促进工程,建立了名中医团队主动下基层服务的常态机制。利用中医药移动医疗服务解决山区、半山区群众看病难问题,实施中医药精准扶贫支持。
建设17个中医技能传承工作室
培养中医人才也很重要。罗增刚说,我市不断加强高层次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开展首都名老中医、优秀中医、中青年中医学习宣传活动,新增“首都名老中医”187名、首都名老中医100名、优秀中医71名、中青年中医90名,促进培养了一批高层次中医药人才、领军人才和骨干人才。加强中医药骨干人才培养。与河南省中医药管理局、南阳市人民政府共建仲景书院,已举办三期仲景中医研修班,已有200名学员毕业。启动北京市三批中医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和两批中医护理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培养中医和中医护理骨干人才。加强各级文物工作室建设。
十年来,全市建成了22个著名实验室,18个名老中医工作室,54个传承人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目前,本市中医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力也得到了有效提升。比如,打造以地坛中医药健康文化节、石景山西山中医药文化节、通州运河中医药文化节、延庆草药文化节、海淀校园中医药文化节等具有地域特色的新兴中医药文化活动为代表的大众中医药文化大型主题活动集群。开展北京中医药文化资源普查,系统梳理北京中医药文化资源的内容、传承与发展。开展了北京中医药文化素养教育基地、中医药文化校园示范基地建设等试点活动,全方位拓展了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新形式。
本市中医服务新业态也迅速扩张。与中医药、旅游、文化、生态、养老等产业融合的趋势基本形成。在京津冀探索共建中医药特色旅游服务品牌,率先推出13条中医药健康旅游线路和52个中医药文化旅游基地。
承办北京世园会百草园、百草印象馆等大型活动,园林与药用植物互动融合,完美展现中医药文化魅力。打造集健康教育、森林疗养、生态保育为一体的中医药特色生态产业园,促进中医药保护和发展,显著提升中医药产业支撑作用。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探购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anbigo.com/n/1/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