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会致癌,“隔夜西瓜”不能吃,冷热水勾兑的“阴阳水”可以帮助排毒.6月的一天,随着盛夏的临近,网络上令人不安的科学谣言已经偷偷转入“夏季模式”,看似贴心的网络提醒层出不穷。你相信夏天的谣言吗?边肖告诉你,网上很多有头有尾的文章,其实完全是杜撰的,没有科学依据。不要相信他们。
一、草莓农残超标可能致癌
误区:草莓种植会使用乙草胺,乙草胺被列为二类致癌物,长期大量食用可能致癌。再加上相关检测数据“振振有词”,消费者对草莓心生畏惧。
真相:乙草胺是一种苯胺类除草剂,在我国只能在糙米、玉米、大豆、花生、油菜中检出,残留限量低于美国标准。一般情况下,不使用乙草胺种植草莓。因为乙草胺对禾本科更有效,但如果用于草莓种植,会直接影响产量。而且草莓种植一般是前一年8月底开始,第二年元旦前后结果,到5月底采收。生长期之长,远远超出乙草胺的残留期,消费者不可能买到乙草胺残留超标的草莓。而且乙草胺没有剧毒。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和美国国家毒理学研究计划都没有将乙草胺列为可疑致癌物。
西瓜爆了
二、爆裂西瓜嫁接西瓜不能吃?
误区:夏天到了,是吃瓜的好时候。让人担忧的是,有关于西瓜的传言:“爆西瓜常使用膨大剂”、“给西瓜注射甜味剂”、“嫁接西瓜不能吃”.人们不禁要问,西瓜还能吃得好吗?
真相:膨大剂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中国、美国、欧盟、澳大利亚、韩国、日本等国家广泛使用。正常使用时不会对人体造成任何伤害,但使用不当(过量或时机不对)会造成果实畸形;每年都有“注射西瓜”的传闻。其实,无论是瓜苗还是瓜果,注射的是甜蜜素还是胭脂红,都无法进入植物的“体循环”。水果难以吸收,西瓜果肉组织也被破坏,难以运输和保存,对瓜农来说得不偿失。嫁接西瓜是常见的农业技术,对人体无害。在中国应用广泛,日本95%以上的西瓜苗都是嫁接的。至于隔夜西瓜,专家建议,切开的西瓜容易滋生细菌,冰箱里有很多致病菌,不宜放置太久。如果放置超过4小时,最好在吃之前剥掉最上面一层。
三、防晒霜SPF值不宜超过30
误区:夏天旅游需要防晒。但是网上有一种说法是“SPF不要超过30,对皮肤不好”。所以SPF越高的防晒霜越便宜,就是这个道理。"
真相:SPF是指在相同强度的阳光照射下,涂抹防晒霜后的晒伤程度。理论上,防晒霜可以减少到达皮肤的紫外线数量。SPF值越高,防晒效果越好。
“SPF不能超过30”的说法源于中国的《化妆品卫生规范》。在我国,防晒产品是按照特殊化妆品来管理的,防晒产品的最大SPF不得超过SPF30。所以国内卖的防晒产品的SPF最高只能标注到30。而在国外市场可以看到SPF值更高的产品。中国这个规定不是因为SPF超过30有害健康,而是基于亚洲人和欧洲人的肤质差异。从实用的角度来说,日常生活中并不需要SPF值过高的产品。如果长时间在户外烈日下,最好选择SPF值高、光稳定性好的防晒霜。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探购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anbigo.com/n/14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