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于子宫内膜腺体的恶性肿瘤,又称子宫癌,多为腺癌。作为女性生殖器三大恶性肿瘤之一,高发年龄为58~61岁,约占所有女性癌症的7%,占生殖道恶性肿瘤的20%~30%。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与宫颈癌相比,已经接近甚至超过。
7.子宫内膜癌患者超重。
据报道,北京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已超过宫颈癌,成为妇科第一大癌症。在发达国家,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也居妇科恶性肿瘤之首。医生说,子宫内膜癌发病率的增加与年龄增长、生活习惯改变和肥胖有关。小心肥胖!70%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是肥胖女性。
子宫内膜癌又称子宫体癌,多见于58-61岁。子宫内膜癌作为女性生殖道常见的三大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病率不断增加,尤其是肥胖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病,相关的子宫内膜癌在未来几十年内还会继续上升。所以女性朋友,尤其是肥胖女性,更要提高警惕。
子宫内膜癌的高危因素包括年龄、肥胖、不孕、晚育和延迟闭经。其中,肥胖是最常见的高危因素。近70%的早期患者是肥胖女性,超重15%以上的风险一般会增加3倍。根据相关文献,肥胖患者在日本占3%,在美国占40%。后者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约为前者的7倍。
此外,90%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有不规则阴道出血史,10%闭经后有阴道出血。因此,建议所有绝经后阴道不规则出血的妇女都应进行宫颈细胞学检查和超声检查,尽早排除子宫内膜癌的可能。
子宫内膜癌有五大高危因素。
1.长期受雌激素刺激,内膜增厚,细胞变质的几率增加。这类患者可能存在卵巢问题,如肿瘤或多囊卵巢伴有这种激素、排卵终止和闭经、内分泌改变、雌激素过多等。
二、长期使用单一雌激素类药物,无妊娠激素类药物。
第三,患者普遍肥胖,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未婚或不孕患者的几率也略高。
四。如果像上面说的,服用的激素只是雌激素,而使用者的子宫还在体内,时间久了会增加患癌的几率。但如果切除子宫,就不用担心了。如果子宫还在,雌激素和妊娠激素要一起用。
第五,治疗以手术为主,其次是放疗和化疗。手术主要是切除整个子宫和两侧卵巢,有时会切除淋巴腺。
治疗子宫内膜癌有四种方法。
子宫内膜癌的治疗原则应根据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病变范围、组织学类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子宫内膜癌多为腺癌,对放疗不敏感。治疗以手术为主,还有放疗、化疗、药物(化疗、激素等综合治疗。).早期患者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根据手术病理分段结果和复发高危因素,对晚期患者进行手术、放疗和药物治疗。
1.外科手术
手术是子宫内膜癌最重要的治疗方法。对于初期患者,手术的目的是外科-病理分段,正确判断病变范围与预后的关系,切除病变子宫和可能的转移灶,决定术后辅助治疗。手术程序一般包括腹腔清洗液检查、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术、双侧卵巢和输卵管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腹主动脉淋巴结切除术。低危组(Ia期,G1-2)患者是否需要淋巴结清扫是有争议的。支持者认为术前术后病理类型和分化程度可能不一致,术中冷冻也可能对肌层浸润判断有误差。反对者认为初发癌淋巴结转移率低,不能通过腹部或腹腔镜进行淋巴结清扫。对于期患者,手术方式应为改良广泛子宫切除术(宫颈癌子宫切除术型),并切除盆腔淋巴结和腹主动脉淋巴结。根据术后复发因素选择放射治疗。期或期也要尽可能缩小肿瘤,为术后放化疗创造条件。部分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仅通过规范手术即可治愈,但外科-病理科对复发或晚期患者有较高的风险因素,需要术后进行一些辅助治疗。子宫内膜癌患者多年来一直饱受病痛的折磨,并有许多并发症如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具体患者需要详细评估身体承受能力,进行个体化治疗。
2.放射疗法
是治疗子宫内膜癌的有效方法之一。单纯放疗只适用于不能忍受手术和禁忌手术的年老体弱者和有严重内科并发症者。iii期以上不适合手术,包括室内和外照射。虽然术前放疗很少使用,但对于阴道大出血,一般情况较差,并发症较多。短期内不能承受手术的患者,应配合放疗止血,控制病情进展。在患者全身情况好转后,双附件全子宫切除术是可行的。术前放疗主要是腔内放疗。术后辅助放疗广泛应用于临床。术后放疗适应证:手术检出淋巴结转移或怀疑淋巴结转移的子宫肌层浸润超过1/2或G2、G3特殊组织学类型,如浆液性癌、透明细胞癌及其他阴道边缘癌残留等。前三例给予全盆腔照射,最后一例需辅以室内放疗。目前放疗常与化疗增敏结合,也称放疗。
3.化学疗法
化疗应用于子宫内膜癌的单独治疗,多用于特殊类型的子宫内膜癌如浆液性和透明细胞癌,或复发病例,或术后复发高危因素患者,如G3和ER/PR阴性患者。化疗中使用的主要药物是铂、紫杉醇和霉素,如阿霉素。目前广泛应用的是联合化疗,包括AP、TP、TAP等。
4.激素疗法
沈阳医学院神州医院心血管内科徐旺达博贺医生建议如需健康咨询,可咨询博贺医生在线医生。我们有专业的医生来回答你的问题,写王慧琳。
适应证:晚期或复发患者保留生育能力的子宫内膜癌患者保守手术与大量妊娠激素联合保留卵巢功能的高危因素患者术后辅助治疗。禁忌证:肝肾功能不全的严重心功能不全的血栓病史糖尿病患者精神抑郁症患者妊娠激素过敏者脑膜瘤患者。目前尚未公认的黄体酮治疗方案,一般主张单独应用大量黄体酮,如醋酸甲羟孕酮、醋酸甲地酮、17-羟孕酮、18-炔诺酮等。一般认为应用时间不得少于1~2年。大量妊娠激素在病理标本免疫组化妊娠激素受体阳性者中效果良好,保留生育功能者效率达80%,治疗末期或复发患者总反应率为15%~25%。妊娠激素受体阴性者可加入三苯氧胺,逆转受体阴性,提高治疗效果。妊娠激素类药物常见的副反应有轻度水钠积存和消化道反应,其他有高血压、痤疮、乳腺疼痛等。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探购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anbigo.com/n/35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