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流感病毒 做到这些再也不怕流感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通过飞沫传播。初春由于气候变化大,早晚温差大,人体不能完全适应气候变化,容易感冒。同时,春季天气转暖,气温明显升高,万物复苏,病毒、细菌等病原微生物开始活跃。所以冬春交替的时候,更容易得流感。

流感与普通感冒的区别

第一,两种疾病的病原体不同。由流感病毒引起,包括甲、乙、丙三种类型;普通感冒可由多种病原体引起,如鼻病毒、腺病毒、细菌和支原体等。一般人在受凉、淋雨、过度疲劳后抵抗力下降,就容易生病。

第二,两种疾病的临床表现不同。与流感相比,普通感冒主要表现为打喷嚏、流鼻涕等上呼吸道症状,全身症状较轻,不发烧或仅低烧,一般需要3至5天才能恢复。流感的症状很严重,如突然发冷、发烧、头痛、全身疼痛、鼻塞、流鼻涕、干咳、胸痛、恶心和食欲不振。婴儿或老年人可能会并发肺炎或心力衰竭。中毒的流感患者表现为高烧、胡言乱语、昏迷、抽搐,有时甚至死亡。

第三,流感在传染性上不同于普通感冒。流感存在于患者的呼吸道,患者咳嗽、打喷嚏时通过飞沫传播给他人。流感传染性很强。因为这种病毒很容易变异,即使是得过流感的人,下次遇到流感疫情时,仍然会被感染,所以流感很可能会引发疫情。普通感冒的传染性比流感小得多,而且往往是单独出现。像流感疫情这样患者大量出现的情况很少见。

第四,流感和普通感冒的流行特征不同。流感的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周期性,往往容易发生暴发、流行甚至大流行。季节往往发生在某些有限的区域,如社区或单位暴发;当一个新的亚型出现时,就会出现疫情,甚至是世界范围的疫情,比如现在的甲型H1N1流感。普通感冒只是偶发性的。

第五,流感具有季节性和周期性。在温带和寒温带地区,流感通常发生在冬季和春季,而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它在夏季更为流行。疫情的季节性不明显。由于甲型流感病毒抗原的多变性、人类对流感免疫力的短暂性以及流感疫苗的局限性,流感疫情呈现出周期性的特点,一般每3 ~ 4年出现一次小疫情,每10 ~ 15年出现一次大疫情。B型和C型流感周期性不明显。

第六,在一定条件下,流感可能会疫情或爆发。当流感病毒变异产生新的亚型时,由于人们普遍缺乏免疫力,它可以传播到一个省、一个国家、一个大陆,甚至整个世界,这被称为疫情或世界疫情。在流行季节,流感往往发生在一个地区或单位,尤其是学校和托幼机构。短时间内,很多人突然发病,这叫疫情。

什么样的人易患流感

很多人都在关心,在流感季节,什么样的人更容易得流感?李医生告诉我们,流感没有特定的易感人群。人们通常容易患流感。但是12岁以下的青少年更容易得流感。另一种是一些体弱多病的病人。这类患者流感后容易出现并发症。比如一些免疫力低下、长期患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患者,或者一些接受放化疗后抵抗力下降的肿瘤患者,容易出现肺炎、病毒性心肌炎等并发症,非常危险。而其他流感患者一般并发症较少,对症治疗后3-5天即可痊愈。

流感的治疗

流感初期症状较轻的患者,可服用生姜、红糖、葱白水,对流感的防治有一定作用。对较重的病人应及时送医院治疗。根据患者病情给予解热、镇痛、抗病毒等对症治疗。高热患者要注意补液,防止脱水。对于部分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流感后,除抗病毒治疗外,还应给予预防性抗菌治疗。严重并发症应根据情况综合治疗。

预防小常识

1.流感流行季节,应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必要时戴口罩。

2.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开窗通风。

3.注意休息,不要累。

4.可以注射流感疫苗。

5.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虽然流感病毒是通过飞沫传播的,但如果患者的手接触到自己的唾液、鼻子等东西,很容易污染他接触到的东西。这个时候再去碰这些东西,就很容易被感染了。所以一定要勤洗手,注意个人卫生。

6.注意饮食清淡,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

7.多喝水,加强排泄。

8.加强体育锻炼,注意增减衣服。

流感并不可怕。我们应该正确对待。你和家人得了流感后,不要慌,但也不要自己吃药。你应该及时去医院就医,这样可以有更好的恢复。

自治流感预防药

1、白萝卜、葱白、生姜、红糖适量,煎汤趁热服用,连服三天。

2、板蓝根20克、贯众10克、荆芥10克、薄荷5克,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3天。

3.将板蓝根、大青叶各50克,野菊花、金银花各30克放入大茶缸中,开水冲泡后饮用。

4、关中、板蓝根各30g,蒲公英15g,绿茶5g开水冲泡后代茶。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探购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anbigo.com/n/5922.html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养生小能手 养生小能手
上一篇 2023年03月18日 23:04
下一篇 2022年10月23日 18:09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18117199996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joyckiss@qq.com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