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很多成年人在无所事事或者无事可做的时候,都喜欢从耳朵里抠点东西出来。挖耳朵是生活中最常见的小事,但很多人只是问问题。首先,如果只是掏耳朵是非常容易让细菌侵蚀到耳道的,比如拿个小火柴棍,发夹,都是脏的。用这些东西挖耳朵,很容易损伤外耳道皮肤,把细菌带入耳道。耳朵痒是大家都遇到过的事情。为了解决那种可怕的瘙痒,人们习惯用发夹、火柴、牙签、钉子等挖耳朵。以求快速见效。有些人甚至养成了白挖耳朵的习惯,却不知道这样很容易导致癌症。
反复挖耳常导致耳道皮肤常受刺激而形成外耳道乳头状瘤。乳头状瘤虽然是良性肿瘤,可以手术切除,但切除后很容易复发,多次复发很可能会演变成恶性肿瘤。
有些人,尤其是老年人,经常喜欢挖耳道。他们中的一些人因为耳道发痒或闷热而感到非常舒服,一些人的耳道中有“耳垢”(也叫耵聍)。他们总是喜欢用牙签、火柴、发夹、挖耳勺等挖耳朵。其实这是非常不好的,也是一种坏习惯。人的外耳道皮肤非常脆弱敏感,与软骨膜紧密相连,皮下组织少,血液循环差。耳朵用力不当会造成外耳道损伤和感染,导致外耳道炎症和溃烂。有的人拔耳朵用力过猛,甚至可能刺破鼓膜。如果非要深挖耳朵才能感觉到“爽”,结果可能是:鼓膜穿孔。因为鼓膜其实是很薄的一层膜,用力过猛很容易伤及鼓膜或听小骨,造成鼓膜穿孔,影响听力,发展成中耳炎。
从外耳道口到鼓膜的圆柱形通道称为外耳道。它的特点是低头,皮肤薄而嫩。耳道外部的皮肤中有丰富的毛囊、耵聍腺和皮脂腺。这些腺体分泌的油性分泌物与皮屑、灰尘粘在一起,形成我们通常所说的“耳垢”,医学上称为“耵聍”。
“耳垢”虽然是个不好的名字,但其实对耳朵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因为外耳道腺体的分泌物一般呈弱酸性,味道较苦,有一定的挥发性,这种气味是虫子不喜欢的,不适合细菌生长,所以“耳垢”可以防止虫子飞进来,保护耳道皮肤,所以不要经常挖。另外,外耳道的底部是鼓膜,这是一层非常细腻的膜。如果挖耳朵的时候不小心刺破了鼓膜,轻的可能会引起中耳炎,重的甚至会导致耳聋。
一般少量的“耵聍”会随着行走时人体的震动而掉出来,而大量的“耵聍”要由专科医生用专门的工具“掏”出来。你不能一个人把它切掉。如果耳朵真的很痒,应该去医院让医生专业清洗。
听力损伤都是可以预防的。
几乎所有导致听力障碍的因素都是可以预防的,但由于重视不够,越来越多的人出现听力障碍,因此迫切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护听力。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调整饮食结构,多吃富含锌、铁、钙的食物,避免长期食用高盐、高脂肪、低纤维食物,避免暴饮暴食,戒烟戒酒。
避免噪音接触,远离噪音:听广播、戴耳机的时间不宜过长,音量不宜过大。
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保持乐观,不焦虑,不急躁的情绪。
对听神经有害的药物慎用或禁用:严格掌握用药指征。糖苷类抗生素是对耳蜗损害最大的耳毒性药物。避免滥用这些抗生素将是减少药物性耳聋的重要措施。
经常按摩耳朵:比如按摩耳廓、捏耳垂,或者按摩颈后发际线两侧凹陷处的“风池穴”。
不要随便掏耳朵:如果你掏哟
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血脂、脑动脉硬化、糖尿病:积极治疗这些疾病,对防止微循环障碍、延缓老年人听力下降非常重要。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探购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anbigo.com/n/6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