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推广智能信息系统、开放社区老年桌、鼓励农村互助养老……近年来,安徽省滁州市不断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坚持政府引导,充分调动科研院所、高校、专业社会力量等各方积极性,为老年人营造舒适的养老环境。
晚上11点,安徽省滁州市社会福利院春晖楼12楼,只有值班室还亮着灯。此时,距离护士马霞的最后一次查房已经过去了一个多小时。
“自从福利院安装了智能养老院信息系统,我们的工作就轻松多了。”马霞拿出手机,点击进入养老院护士的APP,查看每个房间老人的睡眠情况。她不停地检查,感叹道:“现在我们不仅跑得少了,效率也更高了。”
近年来,滁州不断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坚持政府引导,充分调动科研院所、高校、专业社会力量、低龄老年人的积极性,鼓励多方参与,为老年人营造舒适的养老环境。
普及智能信息系统
扩大养老服务范围。
凌晨3点,正在睡觉的马霞被手机的闹铃声吵醒。
打开软件,确认位置。她匆忙赶到1202房间。当我打开浴室的门时,91岁的王素华倒在地上,不停地呻吟。马霞立即扶她上床,并打电话给医生。经检查,老人左臂扭曲,无法用力。其余的都很好,所以马霞松了一口气。
找到及时、迅速的医疗,得益于福利院安装的智能养老院信息系统。在护理室,掀开床单,一个一米宽的蓝色垫子映入眼帘。“这是一个智能床垫,与智能养老院的信息系统相连。老人离开床5分钟以上就会报警。这次多亏了它,我才得以及时了解王奶奶的情况。”马霞说,智能床垫可以记录老年人的下床状态、呼吸状态、心率和血氧等。通过手机软件,可以随时了解老人们的身体状况。如果有问题,系统会提醒你。
智慧养老院信息系统由滁州市健康养老产业研究院开发,目前已覆盖全市13家养老院。2018年,滁州市民政局借助中科院合肥智院和滁州学院的资源,与两家单位合作建设滁州大健康与养老产业研究院。目前,该院已开发出滁州智慧养老院信息系统、居家社区综合养老服务平台、滁州养老服务综合管理平台等。此外,依托智慧养老平台和自主研发的智能网关,该院还整合了智能床垫、行为感知套件等数十款硬件产品,帮助社区和居家养老省时省力。
走进滁州大健康养老产业研究院,一块实时显示全市养老院、老年食堂服务信息的电子大屏幕格外醒目。这是去年10月推出的养老服务地图。在家里,老人不用出门,登录软件就可以了解周边的养老设施。地图上线半年多以来,访问量已近20万。
“今年,我们开发了滁州市老年餐饮服务信息系统,以社保卡为载体,实现统计、结算、管理‘一卡通办’。今后,老年人将不再需要固定的就餐场所来享受助餐补贴。”滁州市健康养老产业研究院院长赵介绍,该系统在滁州市试运行后,将在全市推广使用,后期将大力推进与“万事通”平台的互联互通。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满足老年人的用餐需求。
“关爷爷,今天的菜合您的口味吗?”午饭时间,我走进了楚琅琊区西建街养老服务中心
2020年10月,社区引入第三方机构,将养老服务中心交由滁州和康智慧养老产业有限公司管理。社区提供免费的场所来监督和评估企业的运作。渐渐地,老年服务中心增加了助餐和洗浴服务,随后是嵌入式老年床和家庭护理。
中心发生巨大变化后,越来越多的老人来到这里。“有人管理,活动更丰富。唱歌,跳舞,下棋,去看歌剧.都能在这里找到同伴。”76岁的方贤是这里的老熟人。现在他不能呆在家里。他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来中心。
近年来,为发挥街道、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社会效益,滁州市出台政策,鼓励区或街道由专业社会力量打包运营,根据评估情况给予每年不低于5万元的运营补贴,有效运营社区养老服务站点。
“滁州主城区72个街道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已有58个由社会力量运营。”滁州市民政局养老服务科科长林伟说,社会力量运作后,服务质量明显提升,老人的满意度也有所提高。
不仅是社区老年服务中心,目前滁州92家老年食堂(助餐)全部由专业社会力量运营。为有效满足全市老年人就餐需求,滁州还积极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镇(街道)等场所食堂向老年人开放,引导大型连锁社会餐饮企业开设“老年餐桌”,支持更多专业力量参与老年餐饮服务。
建立现场服务系统。
探索互助养老模式。
午休过后,滁州市定远县界牌镇肖旭村马尚组村民张本贵的家里变得热闹起来。在里面,去看歌剧和下棋的人挤在一起;院子里,有两排叽叽喳喳,乘凉的。
“全村小组87户,已经签约41户。签了名的老人可以随时来找我开展活动,大家互相帮助。”张本贵介绍。她口中的签约老人还得从2021年说起。
年县里探索农村互助养老模式说起。农村留守老人多,养老服务设施也比较短缺。为此,定远县选取两个村进行试点,把村里低龄老人调动起来,构建了“1+N”站点服务体系,徐小村就是其中之一。“1”即1个总站点,设在村委会养老服务中心,配备康复训练设施。“N”即N个末端站点,统筹考虑区位、家庭房屋状况、附近老人数量和老年人身体情况等因素,按照“自愿申请、联合勘察、研究决定”的流程,分别设在村民组的老年人家中。
“平日里,大家常来我这儿玩,适合作为末端站点。”听了村干部的宣传,张本贵第一时间举手报名。被选为末端站点后,村委会给她家配了桌椅、收音机、烧水壶等设备,每月发放适当补贴,用作场地使用、通信、茶水等费用。
“村里老人要是愿意,可以签约登记。在总站,我们每月都会集中开展至少一次活动,包括免费体检、观看电影等。”徐小村党总支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郝腾飞介绍。自2021年9月各站点陆续运营以来,村里已免费开展理发、体检、宣讲和各类文娱活动80余场次。
“近年来,全市已建成13个农村互助式养老示范点,徐小村的‘1+N’站点服务模式投入不多,效果不错,可操作、能复制、易推广。”林伟介绍,今年,滁州市计划在8个县(市、区)各建设1个“1+N”站点服务模式示范点,优化完善相关做法后在全市农村推广。
《 人民日报 》( 2022年09月27日 14 版)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探购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anbigo.com/n/1/570.html